讲座

「清代汤泉行宫探秘」讲座重温

2025年3月15日
下午3时至5时
香港历史博物馆地下演讲厅
普通话

清代行宫堪称皇帝旅行途中的「紫禁城」。汤泉行宫位于北京昌平区小汤山,距离圆明园约40里,是北路行宫中较为重要的一处,始建于康熙五年(1666),康熙五十四年(1715)竣工,历时五十余年。汤泉行宫由内务府管理,设总管(从五品)、苑丞(八品)、苑副(九品)等职位。防卫由绿旗官兵负责周边,由看守兵丁负责内围。行宫部分空地用于耕种,以增加收入。

汤泉行宫整体呈「龙形藏龟」设计,寓意健康长寿。前宫为龙首,主要功能为温泉沐浴;后宫为龙身,属政务区和生活区,有多处湖泊、水系、桥梁及岛屿,陈设包含宝座、屏风、书籍和佛堂等。汤泉行宫既作为皇室成员疗养疾病的场所,皇帝亦会在此批阅奏折、召见群臣和审理案件,并进行文化和宗教活动,包括读书、作诗、弹琴、下棋、欣赏戏曲、事神礼佛等。

汤泉行宫于康熙、乾隆时期发展最为鼎盛,规模宏大,陈设丰富;及后于道光年间停止修缮,八国联军侵华被毁,抗日战争期间又遭到日军破壊,因而逐渐衰败。小汤山温泉资源开发后,于1958年建成小汤山疗养院。遗址目前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,部分结构和湖泊水系仍保存完好。

汤泉行宫的建筑布局、温泉资源和文化活动展现了清代皇室生活的独特面貌。宋玲平博士透过丰富的文献、档案资料、历史照片和画样图,重新考证并推断汤泉行宫的具体所在地,在讲座中透过深入浅出的解说,重构行宫内的空间布局、陈设装饰,解开公众对昔日帝皇起居生活的谜思,生动还原了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清代行宫的历史面貌。

宋玲平博士
(故宫博物院科研处二级研究馆员,首席专家,故宫学研究院宫廷文化研究所所长)

线上重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