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代行宮堪稱皇帝旅行途中的「紫禁城」。湯泉行宮位於北京昌平區小湯山,距離圓明園約40里,是北路行宮中較為重要的一處,始建於康熙五年(1666),康熙五十四年(1715)竣工,歷時五十餘年。湯泉行宮由內務府管理,設總管(從五品)、苑丞(八品)、苑副(九品)等職位。防衛由綠旗官兵負責週邊,由看守兵丁負責內圍。行宮部分空地用於耕種,以增加收入。
湯泉行宮整體呈「龍形藏龜」設計,寓意健康長壽。前宮為龍首,主要功能為溫泉沐浴;後宮為龍身,屬政務區和生活區,有多處湖泊、水系、橋樑及島嶼,陳設包含寶座、屏風、書籍和佛堂等。湯泉行宮既作為皇室成員療養疾病的場所,皇帝亦會在此批閱奏摺、召見群臣和審理案件,並進行文化和宗教活動,包括讀書、作詩、彈琴、下棋、欣賞戲曲、事神禮佛等。
湯泉行宮於康熙、乾隆時期發展最為鼎盛,規模宏大,陳設豐富;及後於道光年間停止修繕,八國聯軍侵華被毀,抗日戰爭期間又遭到日軍破壊,因而逐漸衰敗。小湯山溫泉資源開發後,於1958年建成小湯山療養院。遺址目前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,部分結構和湖泊水系仍保存完好。
湯泉行宮的建築佈局、溫泉資源和文化活動展現了清代皇室生活的獨特面貌。宋玲平博士透過豐富的文獻、檔案資料、歷史照片和畫樣圖,重新考證並推斷湯泉行宮的具體所在地,在講座中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,重構行宮內的空間佈局、陳設裝飾,解開公眾對昔日帝皇起居生活的謎思,生動還原了這座充滿傳奇色彩的清代行宮的歷史面貌。